2014吉林大学细胞生物学与微生物学考研试题(二)答案

2013/11/1 10:24:49 来源: 网络
分享:

  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二)答案解析

  一、细胞生物学部分

  (一)1.真核染色体两臂末端由特定的DNA重复序列构成的结构。使正常染色体端部间不发生融合,保证每条染色体的完整性。

  2. 处于抑制状态与活化状态的染色质结构域之间、能防止不同状态的染色质结构域的结构特征向两侧扩散的染色质DNA序列。

  3. 两栖类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Ⅰ中形成的巨大染色体。由纤细的DNA中轴和许多成对的DNA侧袢组成,形似灯刷状。

  4.细胞中微管生成的发源区。具有γ微管球蛋白,如中心粒动粒和纤毛基体的邻近区。

  5. 由肌动蛋白丝和肌球蛋白Ⅱ丝组成的可收缩丝束。具有肌节结构,一端与穿膜整联蛋白连接,与细胞运动有关。

  6. 暂时不增殖。如肝、肾细胞,它们平时保持分化状态,执行肝、肾功能,停留在G1期,如肝、肾受到损伤,细胞大量死亡需要补充时,它们又进入增殖周期的轨道。

  7.生物体各类细胞中都表达,对维持细胞存活和生长所必需的蛋白质编码的基因。如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所需酶的编码基因等。

  8.天线色素 又称聚光色素,是光系统中只收集光能并将其传递给中心色素,本身不直接参与光化学反应的色素,包括大多数的叶绿素a、全部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

  9. 暂时不增殖。如肝、肾细胞,它们平时保持分化状态,执行肝、肾功能,停留在G1期,如肝、肾受到损伤,细胞大量死亡需要补充时,它们又进入增殖周期的轨道。

  10. 动物在一定的胚胎发育时期,一部分细胞影响相邻的另一部分细胞使其向一定方向分化的现象。

  (二)

  1.1) 膜蛋白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将分为四类:运输蛋白,连接蛋白,受体蛋白和酶。

  运输蛋白:物质运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连接蛋白:细胞连接;

  受体蛋白:细胞识别,信号传递;

  酶:具有催化活性。

  2) 膜脂:膜脂主要为磷脂和胆固醇,磷脂主要包括有卵磷脂和脑磷脂(cephalin),鞘脂(带有一个氨基)和糖脂(结合有寡糖链)。

  2. 1) 原理根据:

  放射性同位素发射出的各种射线具有使照相乳胶中的溴化银晶体还原(感光)的性能。利用放射性物质使照相乳胶膜感光,再经显影以显示该物质自身的存在部位。

  2) 用3H、14C、32P标记物做放射自显影原因:

  (1) 有机大分子均含有碳、氢原子,DNA和RNA等物质中存在磷元素,

  (2) 且14C和3H均为弱β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长。

  3) 不可以用60Co,原因:有机大分子中Co原子存在不普遍,且微量

  3. 1) 细胞融合的方法有四种:病毒法、聚乙二醇(PEG)法、电激和激光法。

  2) 病毒诱导:是先足够数量的紫外灭活的病毒颗粒黏附在细胞膜上起搭桥作用,使细胞黏着成堆,细胞紧密靠近,同时细胞膜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37℃温浴条件下,粘结部位的细胞膜破坏,形成通道,细胞质流通并融合,病毒颗粒也随之进入细胞。两个细胞合并,细胞发生融合;

  聚乙二醇(PEG)法:PEG使能改变各种细胞的末结构,使两细胞接触点处质膜的脂类分子发生疏散和重组,利用两细胞接口处双分子层质膜的相互亲何以彼此的表面张力作用,使细胞发生融合。

  4. 细胞连接按其功能分为:封闭连接,锚定连接,通讯连接。按结构可分为9种:

  1) 紧密连接(封闭小带),细胞质膜上,紧密连接蛋白(门蛋白)形成分支的链索条,与相邻的细胞质膜上的链索条对应结合,将细胞间隙封闭。

  2) 黏合连接(黏合带):带状,环绕整个细胞;黏合带处相邻细胞间有间隙,两侧的质膜上的钙黏蛋白相互粘合,内连肌动蛋白质丝束。

  3) 隔状连接:与封闭连接相似,但连接蛋白排列规则,连接蛋白自己形成一个封闭,

  4) 点接触:整连蛋白将肌动蛋白丝束与细胞外基质相连。

  5) 桥粒(粘合斑):细胞质膜下由蛋白质构成一个细胞质斑,斑下与中间丝相连,并依赖钙黏蛋白与相邻细胞的粘合斑上的钙黏蛋白相连。

  6) 间隙连接:细胞间由跨膜蛋白构成的通道,连接处有规则的微型管道,由相邻细胞各提供一半,每一半由6个跨膜蛋白构成,成为连接子。

  7) 胞间连丝由穿过细胞壁的质膜围成的细胞质通道,直径约20-40nm。通道中由光面内质网特化而成的筒状结构,称为连丝小管(desmotubule),管的两端各与一个细胞中的内质网相连。连丝小管与胞间连丝的质膜内衬之间,填充有一圈细胞质溶质(cytosol)

  5. 1) 微管功能:

  (1) 支持和维持细胞的形态;

  (2) 维持保持内膜性细胞器的空间定位分布;

  (3) 细胞内运输;

  (4) 与细胞运动有关;

  (5) 纺锤体与染色体运动;

  (6) 纤毛和鞭毛运动;

  (7) 植物细胞壁形成;

  2) 微丝功能

  (1) 维持细胞外形;

  (2) 胞质环流;

  (3) 变形运动;

  (4) 支持微绒毛;

  (5) 形成微丝束与应力纤维;

  (6) 胞质分裂;

  3) 中间丝功能:

  (1) 在从细胞核到细胞膜和细胞外基质的贯穿整个细胞的结构系统中起着广泛的骨架功能,该骨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对维持细胞质的结构和赋予细胞机械强度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

  (2) 参与桥粒和半桥粒的形成,在相邻细胞之间、细胞与基膜之间的连接的形成和功能上均具有重要功能;

  (3) 很可能还参与细胞内机械或分子信息的传递;

  (4) 与细胞分化可能具有密切的关系。

  微管、微丝和中间丝共同构成了细胞内精密的骨架体系, 三者在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中既相互配合又各有分工,E. Fuchs(1998)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认为网蛋白(plectin)在介导微管、微丝和中间丝之间的连接中具有结构性功能。

  二。微生物部分

  (一)1. 可以引起同种或异种蛋白质构象改变而致病或功能改变的蛋白质。最常见的是引起传染性海绵样脑病(疯牛病)的蛋白质。

  2病毒蛋白质衣壳和衣壳中心包含的病毒核酸的合称,病毒只有核衣壳构成的是烟草花叶病毒。

  3. 细菌细胞内一种自我复制的环状双链DNA分子,能稳定地独立存在于染色体外,并传递到子代,一般不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现在常用的质粒大多数是经过改造或人工构建的,常含抗生素抗性基因,是重组DNA技术中重要的工具。

  4.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

  5. 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过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之细胞病变作用

  6. 病毒在感染时产生的亚基因组缺失突变体,它因失去病毒复制必需片段,不能单独进行复制,必须在同型的完全病毒的辅助下,由完全病毒提供其复制必需的基因功能才能完成复制

  7. 表达外源基因的宿主细胞,可以是原核细胞,如大肠杆菌;也可以是真核细胞,如酵母细胞、哺乳动物细胞等

  8. DNA小片段插入体细胞或细胞系的过程。若此DNA未与宿主细胞DNA整合而获表达,称“瞬时转染(transient transfection)”;若与宿主细胞DNA整合并随后者的复制而复制称“稳定转染(stable transfection)”。

  9. 细菌与细菌接触后细菌DNA转移和重组。

  10. 转座元件中的一种,具有完整转座元件的功能特征并能携带内外源基因组片段(单基因或多基因)。在基因组内移动或在生命体之间传播并可表达出新的表型。

  (二)

  1. 是对芽孢耐热机制的解释,综合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说服力,该学说认为芽孢衣对多价阴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使皮层产生较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成分膨胀,而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因此导致其核心具有强的耐热性。从皮层成分来看,含有大量交联度低,负电荷强的芽孢肽聚糖与低价的离子一起赋予皮层高渗透压特性,从而使皮层含水量增高,体积增大,而芽孢的核心部位含水稀少才是耐热机制的关键所在。

  2. 由于铁用其衍生物非常难溶,微生物吸收十分困难,故一些微生物利用铁载体加强对铁的吸收。铁载体是许多细菌和真菌分泌到胞外的一类能与铁形成复合物并将其运送进胞内的小分子人物。如真菌产生的氧肟酸盐和大肠杆菌产生的儿茶酚盐。3个铁载体可围绕一个Fe形成铁-铁载体复合物,该复合物到达细胞表面后,可通过与铁载体受体蛋白结合或ABC转动蛋白转运到胞内。

  3. 病毒在宿主体内增殖感染后果分为3种类型

  杀细胞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复制成熟后,短时间内一次大量释放,细胞死角,子代病毒侵入其它细胞进行又一轮感染周期。当细胞死亡达到一定数量造成组织损伤或毒性产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出现显性感染,一般包膜病毒此类。

  稳定性状感染:相对毒力较低的病毒感染性较低的细胞,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细胞和病毒并存,同时增殖,并传给子代细胞,或通过直接接触感染临近细胞。若干有包膜及甲肝病毒属此类。

  整合感染:指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染色体,存在于细胞质中不增殖。病毒长期潜伏,往往是引起恶性肿瘤的原因之一。如EB病毒。

  1)4. G+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大和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有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肽聚糖厚约20-89nm,由20-40层左右的网格状分子交织成网磕覆盖在细胞上,由肽和聚糖2部分组成,肽有4肽尾和肽桥两种,聚糖有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相互间隔连接。呈长链骨架状。是结合在G+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

  磷壁酸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和核酸醇磷酸。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类,壁磷壁酸与肽聚糖分子共价结合,含量随培养基成分改变,膜磷壁酸跨越肽聚糖层与细胞膜相关联。

  2)。青霉素的作用机理

  青霉素能抑制转肽酶的活性从而阻止肽聚糖的形成,造成G+中短肽不能交联,造成细胞壁的缺损,失去其保护屏障的作用水分向高渗的胞浆中渗透导致菌体膨胀裂解死亡。

  2025考研人数达388w,考研热度依旧火热!如何备战2026考研?哪个考研专业适合自己?在职考生如何备考?考研知识点繁多,择校困难大,和海天考研咨询老师聊一聊。网课面授多项选,专业辅导1对1全年集训随时学!

中间广告图.jpg

活动专题